
浏览次数: 时间:2025-07-20 10:15:39
1985年夏末的一天,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,一栋刚启用不久的中国大使馆里,一支来自北京的安全检查组正在默默忙碌。
三天后,他们找到了整整35枚,分布在机要室、会议室、研究室、甚至普通办公室。
他是1983年8月到任的,早年在外交部做欧洲事务,跟阿尔巴尼亚打过不少交道。
接机的阿方官员一见面就说:“我们为中国新建了一座大使馆,地段好,设施全,三天后就搬进去吧。”
而且这事也太突然了,外交使团的位置、建筑、用途,哪个不是层层审批?怎么可能连大使本人都被临时通知?
回到临时馆舍后,他立刻把情况写了报告发回北京,提出两点:一是暂缓搬迁,二是建议派技术人员检查新馆安全。
光是1961年,中国国内还在三年困难时期,却咬牙送出几十吨粮食,还附带几亿元现金。
阿方越来越觉得,中国应该无条件支持他们。1970年,他们开口要32亿元援助。
一个月后,第一次检查结果出来——基础设施不达标,安全隐患不少,暂不具备办公条件。
结果就像前面说的——监听器,一个接一个地被挖出来。35枚,全是“国产货”。
有人问,那监听器是不是可能是施工方私自安装的?但新馆的施工,是阿方全权负责的,中方没参与设计,也没派人监督。
录像带随即送回国内,从此成为外交系统的机密资料,也成了后来外交官培训中的“安全教材”。
使馆内部也有一些紧张情绪,但没有人退缩——谁都知道,这事不能有半点马虎。
直到21世纪初,中阿关系才逐步恢复正常,但彼此之间的信任,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。
范承祚,《海内存知己——中国与阿尔巴尼亚关系回顾与思考(春夏篇)》,《冷战国际史研究》,2012年第1期。
叶皓,《中国与阿尔巴尼亚关系发展历程及其经验教训》,《国际问题研究》,2014年第6期。
孔寒冰、张卓,《无悔的青春——中国援助阿尔巴尼亚专家访谈录(三)》,《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》,2015年第4期。